管理科学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单篇论文能像杰伊·W·福瑞斯特(Jay W. Forrester)于195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工业动力学:决策者的重大突破》(Industrial Dynamics: 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那样,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提出了一种管理全新的世界观:将企业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反馈系统,可以说是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起源。
杰伊·W·福瑞斯特1918年7月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偏远的牧场,那里甚至没有电力供应。在高中时期,他利用旧汽车零件建造了一套风力驱动的12伏特电气系统,为牧场带来了第一缕电光
他在二战期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实验室(Servomechanisms Laboratory)的工作是其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为美国海军雷达和舰炮设计了先进的反馈控制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反馈自动修正自身行为,以实现目标
这些经历共同作用,使福瑞斯特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当他在1956年加入MIT斯隆管理学院时,他带来的不仅是工程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传统的管理学在1950年代被认为是高度分化的,财务、营销、生产等职能被视为独立的领域
然而,福瑞斯特在与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管理人员交流时,发现其家电部门经历的剧烈波动与他所熟悉的反馈控制系统中的振荡行为惊人地相似
福瑞斯特于195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开创性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者的重大突破》
福瑞斯特在196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9年由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授予美国国家技术奖章,于2016年11月19日去世,享年98岁,留下了一份改变了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丰厚遗产。
这篇论文核心论点:作为相互关联的流动系统的管理。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五种核心“流”(flows)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人力流和资本设备流
这篇论文的核心前提是,这五个流动系统“相互交织,相互放大,并导致变化和波动”
为了剖析这个由流动构成的系统,福瑞斯特引入了两大核心概念工具,它们共同构成了“工业动力学”的分析引擎。
信息反馈系统 (Information Feedback Systems):福瑞斯特将这一概念从工程控制论中引入管理学。他将其定义为:“当环境导致一个决策,而这个决策反过来又影响了原始环境时,一个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就存在了”
为了具体展示其理论的威力,福瑞斯特在论文中构建了一个简化的生产-分销系统模型,并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直观地揭示了需求放大效应的产生过程。
该模型包含三个主要层级:零售商、分销商和工厂。系统中的信息流(订单)向上游传递,而物料流(货物)则向下游传递。模型的关键在于其明确定义了系统结构、各种延迟(如信息处理、邮寄、运输和生产提前期)以及各层级的订购政策。
福瑞斯特用了两个模拟场景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供应链的内部结构、层级、延迟和决策规则这些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放大器,能够将微小的外部需求变化转化为上游剧烈的、破坏性的生产波动。
福瑞斯特并未止步于基础模型,他进一步引入了更多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检验其核心发现的稳健性,并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系统行为。
随机性的影响:实验显示,即使终端零售额没有趋势性或周期性变化,仅仅是随机的周度波动,系统也会将其“过滤”和“放大”,产生看似规律的、长周期的生产波动
生产能力的约束:当模型中加入一个现实的约束,工厂产能存在上限(例如,比平均销售高10%)时,系统的波动变得更加剧烈和持久
在诊断了问题的根源之后,福瑞斯特利用他的“管理实验室”测试了多种旨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政策干预措施,并评估了它们的有效性。这些实验揭示了并非所有改变都具有同等效力,凸显了在复杂系统中寻找“杠杆点”(leverage points)的重要性。
如果说福瑞斯特是“牛鞭效应”的发现者,那么斯坦福大学的Hau L. Lee. V. Padmanabhan和Seungjin Whang教授则是其理论的发展者。他们在1997年于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供应链中的信息扭曲:牛鞭效应》(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被公认为是该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它“形式化并普及了”这一概念
李效良等人的论文将牛鞭效应的成因归结为四个具体的、可分析的根源。这个框架为福瑞斯特观察到的宏观现象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机制解释。
需求信号处理 (Demand Signal Processing):这直接对应并深化了福瑞斯特的核心发现。当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将自己收到的直接下游订单作为预测未来需求的信号,而不是去探究真正的终端消费者需求时,信息扭曲就产生了。
订单批量 (Order Batching):企业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如订单处理费用)或运输成本(如凑满整车或集装箱),往往会选择周期性地、批量地下订单,而不是根据每日的实际需求进行小批量、高频率的订购
价格波动 (Price Fluctuation):制造商为了促销而采取的临时性价格折扣(高-低价策略),会激励下游客户进行“远期购买”(forward buying)。零售商和分销商会在价格低廉时大量囤积远超当前需求的商品,而在价格恢复正常时则停止订货,慢慢消耗库存
供给与短缺博弈 (Rationing and Shortage Gaming):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制造商可能会对下游客户实行配给(例如,按订单比例供货)。理性的客户预见到这种情况后,为了获得更多配额以满足自身真实需求,便会故意夸大订单量
李效良等人的工作代表了该理论的一次关键演进。福瑞斯特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牛鞭效应的存在,并将其归因于系统的宏观结构(延迟、反馈、政策)。而李效良等人则深入到结构内部,识别出了导致这一效应的具体、可观察的管理行为和运营实践。
福瑞斯特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供应链领域。他开创的方法论本身就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跨学科的领域: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1956年,福瑞斯特在MIT斯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系统动力学小组
福瑞斯特本人就率先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其著作《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 1969)和《世界动力学》(World Dynamics, 1971)分别探讨了城市衰败与复兴的内在机制,以及全球人口、资源、工业化和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直接催生了罗马俱乐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报告
尽管系统动力学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遗产最为直接和深远。福瑞斯特在1958年论文中诊断的问题和提出的原则,与几十年后出现的现代供应链协同战略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因果联系。这些现代实践可以被看作是福瑞斯特思想的直接操作化和技术化实现。
总而言之,杰伊·福瑞斯特在六十多年前提出的思想框架,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和互联,显示出愈发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他所倡导的系统思维,以及他所开创的动态模拟方法,将继续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决策者们提供深刻的洞察,帮助他们设计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更稳定、更具适应性的企业和社会系统。
全球空运货代哪家最强?最新25强出炉,6家中国企业上榜
1706 阅读巨头供应链转型之路|宝洁的 “供应链3.0”
1053 阅读物流仓储运输绩效指标(KPI)有哪些?你都用对了吗?
921 阅读跨省最快7小时达,货拉拉的新服务竟还打下30%价格!
955 阅读海南打造国际航运枢纽 推动航运业智慧赋能与绿色转型
868 阅读火车模式拣货
871 阅读雷军免费为顺丰“代言”
774 阅读京东进军短剧市场!已开始招聘:最高年薪达140万
768 阅读德邦股份二季度环比改善,无人叉车、辅助驾驶等技术应用助力降本
817 阅读效率领跑行业,70%企业复购!揭秘被巨头复购16次的大小车方案
786 阅读